KV8

专访林为千、蒋佩蓉夫妇:中国女性要摒弃救世主情怀,带给孩子真正的“精英教育”

放下救世主心态,才不用为孩子的情绪负责。尊重孩子作为,普通人的情绪,鼓励他们寻找普通人的,快乐。...

主编按:今年年初,林为千、蒋佩蓉夫妇回国巡讲,分别前往国内7座城市举办,了讲座。这对夫妻双双毕业于世界,顶尖学府麻省理工学院(MIT),蒋佩蓉集麻省理工学院前任中国,总面试官、儿童培训专家、教育类畅销书作家等诸多身份于一身,(于一身);林为千在微软工作多年,是微软创投加速器创始人、曾任微软(任微软,)亚太研发集团运营总监。

他们在这趟旅程中也接受了,不少媒体的采访。但他们夫妇表示:“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和耶雅亿短短的,一个多小时的对谈。我们很高兴雅亿能够带来一些,不常听到的,比较尖锐的问题。“

本文是80后作家,复旦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硕士,耶雅亿姊妹整理的访谈实录,相信这篇采访的文字,会让你读起来很有趣,但是也有深思...

微信搜一搜关注:耶雅亿的后花园

点击上方Grace精选精小程序在线订购

救世主情怀,是中国女性最大的坑

  1.过度牺牲和付出:自以为拯救世界却,精疲力尽  

蒋佩蓉在《十分婚姻》这本书中写道:

多年前,我跟一个老姐妹聊天,她提醒我说:“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留下了浓厚,的救世主情结。你千万要小心,不要掉入这个坑里。”当时,我觉得这个老姐妹怎么,这么没意思,说这种话来打击我的热情。我甚至还想,她这个农村阿姨可能教育,水平不够,不知道我这个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,的能力。

后来,我发现,自己彻彻底底错了。在中国居住、工作生活10年后,我们夫妇筋疲力尽地离开,了。现在,我从旁观者的角度,能够比较客观和,清楚地看到,我们后面的人也在,跟随我们,走上“救世主情结”这条诱惑人心之路。

这次,我遇到一个年轻有为的人,他跟我聊起为什么总是责备自己,做得不够多、不够好......

我对他说:“你需要的不是快快成长,或是做得更多更好;你需要的是谨守安息日,每周好好休息,先照顾好自己。”

“爱人如己”的前提是要先,学会如何爱自己,自己体会到爱了,才有能力去爱别人。如果牺牲自己去爱别人,那种爱给别人的只能是感动的眼泪,和沉重的负担,而不是感染人的喜乐。

背负重担的人,脸上只有愁眉苦脸和疲惫。我们家里不是也有很多,愁眉苦脸、满身疲惫地在,为家人舍己的“伟大母亲”吗?我们总是在让别人为我们牺牲,而感动流泪,却找不到我们为着别人而放下,了自己的喜乐。

一个农村的姐妹曾问蒋佩蓉能,不能为中国农村的孩子们做些什么。在回家的路上,心里有一个声音问她说:“到底谁是救世主呢?”

蒋佩蓉马上意识到要是事工,建立在对人的盼望上,根本不可能成功。因为中国农村的需要就是,一个无底洞,你补了一个洞以后,身边的利己主义者会利用你的,仁慈再多挖三个洞让你补。先要认清救世主是谁,才能开始。不然,你只会不断地经历“从天上一下子掉到地上,感到很遗憾”,因为你的盼望是建立在沙土,一般的人身上,而不是风吹雨打都毁坏不了的磐石,一般的救世主之上。

  2.救世主情怀泛滥:对于家庭是一场灾难  

蒋佩蓉的孩子刚,出生的时候,“救世主情结”让她把孩子的每,声哭泣都当成痛苦的哀求,迫不及待地要,实施救助行动。这个妈妈做的好累啊!从上床睡觉、按时吃饭,不由自主地扮演“救世主”。林为千每次都站出来反对,但这种分歧往往成为吵架,的导火索。尽管蒋佩蓉明白“授之以鱼,不如授之以渔”的道理,但克服“救世主情结”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多。但林为千坚持用他的,方式训练孩子们。渐渐地,蒋佩蓉看到了,孩子们的进步,越来越明白要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,从慢吞吞的动作中学习。

雅亿的很多读者,在孩子进入学龄阶段之后,变得更累了。很多姐妹觉得,自己是孩子分数的救世主!想让孩子做普通人,是放任他随波逐流、碌碌无为、放弃努力、未来啃老。

抱歉,这个想法是错误的。这是培养 loser,不是培养快乐的普通人。

中国式的教育喜欢走极端。家长拼命把孩子,培养成精英(考状元,做大官),一旦失败,又放任他们滑向 loser。对于怎样教孩子做一个,快乐的普通人,无论家长和老师,都想得太少、做得太少。

雅亿问蒋佩蓉:什么才算是教孩子,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?

她说:“放下救世主心态,才不用为孩子的情绪负责。尊重孩子作为,普通人的情绪,鼓励他们寻找普通人的,快乐。不要一天到晚说,只有努力进,名校才能怎么样。其实你读了,麻省理工也不一定怎么样。至于努力,那不就是人生的常态吗,平凡人的生活更要努力。”

雅亿被她的话震憾了。没错,作为学霸,考上复旦大学后,我迷茫很长时间。十多年下来,我今天发现,同学中过得好的,不是最会学习、赚钱最多、职位最高的那几个,而是心态平和,情商高、会生活、爱配偶的那几个。

我们做娘的,与其整天念叨:不考名校没饭吃。不如教孩子明白:每一个处境中,都要努力。咱们中国老母亲,看传统戏剧与励志,电影看多了,觉得小人物最后总能开挂。我娃当然也可以。

注意,那是故事,不是生活!

在生活中,多少人(包括名校毕业生们)排除万难,一步一叩首,走到现在,不是为了成为巨星,而是过上普通人的生活。认可自己的孩子拼尽一生,只能活成这样的普通人,可能是一种救赎。

雅亿补充一句重话:当你不断教育孩子要,考入名校、成为精英、拥有多少财富与名誉,从概率来看,可能你是在教,他与遗传的智商、未来的命运、社会的趋势作对。这样的孩子即使很成功,内心也拧巴。等他什么都有了,可能会用丁克、不婚、甚至改变性别来报复你。

  3.妈妈不是救世主:善良,是最美的姿态  

因为很多读者跟,雅亿反馈说,林为千蒋佩蓉夫妻太,精英了,教育理念跟老百姓有,违和感。所以,雅亿特意找了一个,没有丝毫违和感的例子。

《少年说》这个节目中,有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。他叫李仁志。李仁志的妈妈,是一名外卖员,工作辛苦,常常得不到理解和尊重。

特别让人感动的是,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发表,的一段话。

李仁志说:“希望大家能给像我,妈妈这样的快递员多一些善意,因为当你打开门的一瞬间,看见的也有可能是,我爸爸捧在手里的’小公主‘。”

一个十几岁的孩子,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了真理——即使是从事最卑微的职业,妈妈也是父母、亲人、爱人眼里的小公主、每个人都值得被善待,没有人应该被贬损。

在孩子眼里,父母做什么不重要,以什么样的态度,去生活才重要;父母赚多少钱不重要,他们彼此相爱才重要。

这个不擅言辞,的外卖员妈妈,如何教育李仁志呢?有细节能说明问题:

  • 当李仁志心疼妈妈被,人给差评、不被尊重,妈妈说,那都是个别人,总体还是好人多。我们不需要改变所有人,但是要怀着善良。
  • “天台表白”之后,妈妈跟他坐在花坛上聊天,说人最重要的东西,是要有一颗善良的心。
  • 李仁志形容自己的妈妈,是爸爸捧在手里的“小公主”。

这三个细节,对应着林为千与蒋佩蓉所谈到的美好家庭教育的三要素:

  • 你对生命的态度,决定了孩子对你的态度。修养与礼仪,与文化程度与所,从事的职业无关,与信仰的品质与,生命的状态有关。
  • 父母要有胸怀世界的格局,但是不要怨天尤人,而要积极看待困难。
  • 父母恩爱,是孩子发展最坚实的根基。
回到这篇文章的起头,我们不要以救世主自居,我们要培养像李仁,志这样的孩子。其实,雅亿欣赏林为千与蒋佩蓉,的三个孩子,真不是因为他们多么优秀,而是因为他们也非常善良,而且一路善良,还要继续传递善良下去。

善良,是一个人自我发展最大,的动力。因为善良,想帮助更多人,所以自己就变得更优秀。

蒋佩蓉说:“小时候带他们,一起去孤儿院,他们还小,不能做什么;后来带他们去甘肃教英文,他们会跑来跑去,的有些麻烦;但是我们发现全家一起做,的时候,那种磨合感带来的收获比我们,失去的多很多。去年在硅谷的一个家庭,营会,我们全家都上台讲,老大老二各讲了一课。老二分享,为什么没有被麻省理工录取,是他人生最大的祝福。老大讲游戏的魅力,想要颠覆家长对,电子游戏的偏见,因为他从麻省理工毕业,后在一个游戏公司工作,这个公司是用游戏来,教本科和研究生的经济学。老大已经跟我们讲,了好几年,你们对游戏有偏见,世界正在游戏化,基督徒需要学会怎么样利用游戏,来做好事情,不要落后。”

看到林为千与蒋佩蓉,的三个儿子,我经常说,咱家孩子活成普通人就,行了。真正优秀的学霸只,占人群的5%,所有的努力,不过是在抬高水位,让这5%的门槛越来越高。

活成一个95%以内的善良温暖、荣神益人的普通人,其实是比考名校更,复杂的问题。学习与高考是一个点,往深里钻就行,而平凡、健康、知足、爱主地活着,却一个系统工程,要接受日晒、雨淋、风吹、必须有磐石般,的根基才能胜任。

让孩子与平凡为敌,是中国教育最大的失败。教孩子明白不必羡慕太阳,的光辉与月亮的皎洁,只要找到自己的,兴趣与使命。认真做一枚小星星,坚守自己的轨迹,散发自己的光芒。

很诗意对吧?亲,诗意不能当饭吃。我知道你们接到,孩子的成绩单时。诗意,能不能 帮你hold 住体内的洪荒之力?当然这还要靠圣灵的带领。hold 不住时,就理性地告诉自己:

咱们可以慢慢来,以丰盈的心态养育下一代——很多事情,靠一辈人的努力不行,可以靠三、四代人的努力。教孩子的眼目向前正看,教孩子的眼睛向前直观。这样,坚定一切善良纯正的道,不偏左右,就会一代代兴旺发达起来。

点击上方Grace精选精小程序在线订购

什么是真正的精英教育?

  1.精英教育,就是该松手时一定要松手  

佩蓉姐跟一般我们这种顺风,顺水考名校嫁老公的学霸不一样,她经历过家道中落,看过世态炎凉,又结婚早,跟丈夫撕过头破血流。所以,见过世面,又阅人无数的她,在养孩子的事情上很放松。

你可以说是信仰的力量,但是放眼望去,多少主内妈妈在焦虑。你说是他们,夫妻自身素质高,但雅亿真没见过在养娃,的事情上,抓大放小,可以放到这种地步的娘。

啥地步?先说学习成绩吧。人人都想让孩子,读国外名校吧?他们反而在2003年,带着三个孩子从美国,来到中国定居,并坚持让连汉字都认不,了几个的孩子在北京公办学校接受教育。

她教导大儿子,凡事不用争第一,享受当第二名。大儿子去,麻省理工报道以前,也过了一个gap year(间隔年)。在这一年里,他出版一个原创,的摇滚乐专辑,出版一本小说,做家教赚了5万多人民币,还自己去欧洲旅游一阵。麻省理工毕业的大儿子对,父母说:“我结婚后,如果太太更会养家,我可以做全职奶爸,助她完成梦想。”

父母没有骂他说:“我白供你读书啊?”反而是发自内,心地替他高兴,引以为荣,甚至在讲座上分享自己养育的大儿子多么,有先进的婚姻观念。

天资聪颖的二儿子,几次被老师提出可以跳级,都被她拒绝,因为她想让儿子拥有,快乐平凡的人生,而不被冠以“天才”的沉重标签。后来,二儿子读了一所普通,的大学,蒋佩蓉也津津乐道,高兴得不得了。

小儿子小学时,夫妇二人在事业巅峰,时辞职,带他环球旅行了近一年。鼓励他玩美术、搞艺术,一直跟娃说激情比,才智更重要。

  2.精英教育,是一种对自己和,孩子的绝对自信  

蒋佩蓉说,只要跟孩子立好界限,告诉他们男孩女孩的身上哪些部位,不可以碰(No touch Zone),再树立好性别观念,然后就可以放手了。无论孩子在哪个阶段交,异性朋友,或是交往的对象多么符合或者,不符合自己的三观,都用爱来包容接纳。蒋佩蓉说:“尊重孩子的选择权。”

她对孩子没有过多期待,但有明确底线:一、你的所作所为符合,你信仰的原则;二、无论什么样的选择,你自己要想好,要能负责。

生活中,我们经常看到中国亲子关系的恶性循环:父母管得越多,孩子越难管;孩子越难管,父母管得更多。最终,互相拉扯,满身伤痕,人没管好,亲密没了。

蒋佩蓉告诉中年妇女:“我们养孩子,不是为国家养栋梁,不是给社会养精英,也不是为了‘岳母刺字——精忠报国’,咱是为神国养,一个自食其力的快乐男孩,再给自己养一个亲密、温暖、快乐的小伙伴。”

中国传统的观念“我宁愿让你恨我,也要让你成才”的思想,蒋佩蓉夫妻一点都没有,他们希望孩子走自己,的道路。孩子18岁之后,绝不需要父母负担经济。父母也不需要给儿子们,提供婚房、带孙子……

“我有我的晚年生活。”蒋佩蓉说,“供应到大学毕业,父母责任完毕。不找工作,就不能住在我家里!”这话很多人会说,但很少有人真做。

咱中国家长一方面,在18岁之前死压着孩子,希望他们按我们的计划,成才就业。另一方面,又在孩子成人之后,又拼命为之付出,因给孩子买不起,婚房而愧疚,培养出一个个啃老的妈宝。

蒋佩蓉夫妻活出一个很,美好的见证:三个儿子长大后,父母不再插手孩子的生活;就算孩子愿意,他们也不乱出主意。

读大学之后的孩子,是父母的朋友。在给孩子建议之前,父母要征求一下:“你需要我的建议吗?”如果不需要,就闭嘴不讲,这种自制的智慧,是精英教育的果子。

不好为人师,尊重人生的多元化。孩子要不要采纳父母的,职场建议,要不要按部就班谈恋爱,结婚,要不要读完高中立刻读,大学……这完全是孩子的自由。自己成为孩子的,拉拉队长跟粉丝,不需要过多参与孩子的,生活,在旁边为他加油助威就好。

蒋佩蓉的一个儿子曾与一个特别,可爱的女孩子恋爱,金童玉女般,让人羡慕。蒋佩蓉心里暗暗喜欢这个,女孩,还是尊重儿子的意见,让他自己选择是否要结婚。后来,儿子决定要分手。做妈的心中再不舍,也是闭口不言,尊重孩子,让他选择自己的婚恋道路。

  3.精英教育,从不回避成长路上,的苦难与磨砺  

在采访中,我抛出一个很难回答,的问题:“假如你有一个女儿,身边都是配不上她或者不,合适的男孩子。你会鼓励她继续单身下去,还是会鼓励她找个经济适用,男下嫁呢?”

蒋佩蓉夫妻回答说:“在18岁之前,我们已经把婚恋的知识,与界限传递给孩子了。18岁之后,无论他/她选择什么样的对象,哪怕对方跟他/她不配、不合,甚至婚后要吃很多苦,或者他/她选择一直单身下去,只要是孩子选择的路,我们都支持。如果孩子不需要,我们给建议,我们就不给。没有‘不听老人言,吃亏在眼前’这回事。”

他们两口子做家长,可以如此洒脱,一方面是自身的素质高,教育所致的眼界宽阔,让他们足够淡定去,面对孩子。

另一方面,他们对自己的孩子们,真是非常非常地自信。他们认为一个人,幸福的能力,其实比成功的能力更重要。既然自己的孩子在18岁之前已经具备,了幸福的能力,那么家长又何必为他们,成人后的道路去苦恼呢?

  4.精英教育,要求为人父母活得跳脱、开阔  

在蒋佩蓉夫妻身上,我深深感受到“精英教育”的真谛——不是成为精致,的利己主义者,而是做一个水管式的人,将祝福与金钱流淌出来。

这对夫妻一直从事各种,慈善工作,还带着孩子们做慈善,让原本性格比较艺术化的,三儿子,在去甘肃支教的旅途中,变得更加自信。二儿子也在十六岁生日,的时候,为非洲一个村庄募捐挖井,并且用自己的敲鼓技巧到处,带给人快乐。

他们一直说,光是aggressive(具有侵略性)。家长要带孩子改变环境,而不是被动挨打。当你带孩子去做慈善,奉献爱心的时候,孩子们也就不会草莓化(外表美丽,内心脆弱),整天自怨自艾。

他们讲了一个故事,不要随便给同性恋贴标签,而是要在合适的界限中,继续爱他们。曾有一个男同学,来跟他们说:“我爱上了你们的儿子,只是你们的管束太严,所以你们的儿子,不对我表白。”

蒋佩蓉夫妻并没有,大惊小怪,对自己儿子的信仰,与性取向非常有信心。在沟通后,儿子继续跟这个,男同学保持友谊,但不会在晚上共处一室。儿子会很自豪地宣告:我喜欢女人!

这事儿要搁在,一般家长身上,我们该多么纠结、狂躁、羞耻啊。但是蒋佩蓉夫妻仍然用爱,与温暖来对待这个男同学。这就是内心强大的果子——父母淡定,多少危机可以风淡云轻,变成祝福啊。

你开阔了,才可爱;你可爱了,才有能力爱别人。平凡的我们,能为世界做出的最大贡献,是成为最好的自己。能为儿女做的最大牺牲,是成为快乐的老顽童。

两个人在小儿子读大学后,他们把大房子换成了一辆不,算大的房车。在他们晚年的设计里,1/3的时间可以游山玩水;1/3的时间可以做人生教练、企业培训、教育顾问;1/3的时间可以住到不同的,家庭中去,和这些家庭一起生活,建立这些家庭。

两个人变卖了家产,把所有的生活都,装进了一辆叫“好奇”的房车,真是很酷!孩子们说:“过去我们有一点不,放心你们,如今我们彻底放心啦!”

在他们每年的规划里,都要挑战一件自己以前没有,过的事情,想办法去完成。这才是精英教育的果子——在任何一种工作,与生活模式里,都不断自我完善、自我调整,为社会发挥出最大效能。

今天,多少读者看到这对夫妻,的时候,会唏嘘自己老了——人到中年,一切皆成定局,理想困窘,气节折损,体力和精力都不济,车贷房贷,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与,老人的医疗费都压力山大。

如何,我们依然内心有光,眼神清澈呢?

你我,跟蒋佩蓉夫妻一样,都因信而活。无论身在何处,从事什么样的职业,过着什么样的人生,都内心有光。用林为千的话来说:“封闭的系统不具备,自我更新的能力,唯有敞开心门,借助外界力量来更新,育儿与婚姻的,窘境才能被突破。”

当然,那位叩门的不仅,是蒋佩蓉夫妻,更是信仰的力量。

  5.精英教育,是走向宽阔光明之处  

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文章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》,他说:

“从觉醒的人开手,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。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,肩住了黑暗的闸门,放他们到宽阔,光明的地方去;此后幸福地度日,合理地做人。”

其实林为千与蒋佩蓉夫妻,也是出自于不完(于不完),美的原生家庭。老一代对他们也曾进行“情绪勒索”,也曾过界限胡乱插手,也曾骂他们不孝。但是,他们做的就是靠着信仰的力量来,肩住黑暗的闸门,自我改变,自我调整,最终可以让下一代摆脱传统,的禁锢与家族的咒诅,可以活在明媚的阳光下。

没错,这才是精英父母的本质——担当、负责、放手,祝福更多人。爱是什么?——是选择了爱,就选择了担当。努力爱春华,莫忘欢乐时。生当复来归,死当长相思。

人到中年之后,谋生之技艺纯熟,外在名利滚滚而来,按部就班的生活让你我,内心很难有光了。这时候,要经营出令子女羡慕,的婚姻,要做出美好的婚姻见证,就只能依靠生命内在的,品质和力量。

aggressive的光,是能够改变世界的光。这也不是想有就有的,还是得有余力、定力和能力,需要有亲密,夫妻关系作为加油站,还需要弟兄姐妹的,互相扶持,牧养与被牧养,这样才不会将自己耗干。

星河远阔,人间烟火。

你我,是世上的光!

版权声明:本文授权编辑整,理自公众号“耶雅亿的后花园”
有关蒋佩蓉夫妇的文章,雅亿准备在自己公众号上写一个系列
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长按上图关注她的公众号
蒋佩蓉夫妇新书《十分婚姻》推荐

点击上方Grace精选精小程序在线订购

Grace画报合作图书供应商:青橄榄书殿

0 个评论

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