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机器人的“终极哲学之问”

家里新添置(新添置)了,一台扫地机器人,老妈对他啧啧称奇:一个盘子大小的机器,刚进门就直接开工,简直是任劳任怨。那是什么技术让扫地机器人聪明的智商,占领高地了呢?...

引子 | 哲学之问

我在哪儿?
我从哪里来?
又往何处去?
——一位迷路人的内心哲学之问

1、什么是SLAM?

家里新添置(新添置)了,一台扫地机器人,老妈对它啧啧称奇:一个盘子大小的机器,刚进门就直接开工,简直是任劳任怨。那是什么技术让扫地机器人聪明的智商,占领高地了呢?翻看扫地机器人的产品,介绍,你就会发现一个众多扫地机器人都,在使用的名词——“同时定位与建图”(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,SLAM)技术。

SLAM是什么?首先让我们“穿越”成为一台扫地机器人开始,说起。作为一台扫地机器人,进入一个陌生空间后,如果想要完成,自动扫地任务,需要完成哪些工作呢?

a)我是谁,我在哪儿?如何快速实现定位,了解自己在环境,中的相对位置;

b)我从哪里来,周围有什么?如何实时构建周围环境,的地图,感知到哪里有障碍物,哪里有墙?依托地图信息的定位才,有意义;

c)我要到哪去,该怎么去?有了地图,有了位置,如何实现路径规划,能够不撞墙、不走重复路、也不遗漏每个角落?

以上三个问题就是一台扫地机器人用slam这个,工具要解决的“终极哲学问题”(其实,严格来说slam仅仅,包含前两个问题,一些ar应用场景也,没有包含路径规划问题,此处我们以扫地,机器人引入slam问题,一并来讲。)

2、SLAM如何解答“哲学之问”

SLAM技术的精髓,就在于“S”——Simultaneous,中文意思就是“一边……一边……”,一边获取自身位置,解答“我在哪儿”的问题,一边构建地图,解答“我从哪里来,周围有什么”的问题。为了更好的让大家,理解这个“S”的含义,我们话分两边,首先来看看slam技术的,前世今生:

slam的技术思想最早还要,追溯到军事领域中的潜艇定位。不同于水面舰艇可以,轻松通过gps、目视观察等方式,进行导航定位,潜艇在执行任务时要,下潜至没有阳光的深海活动(这个很好理解,浮在水面或者浅水区那,就失去了潜艇的意义~),难以通过传统方式进行直接,定位导航,因此为了能正常开展任务,潜艇大多应用INS(惯性导航)和APS(水声导航)联合定位,加上航迹测绘和海图,资料推算大致的舰艇位置,像这样定位加测绘制图,的过程就是slam技术思想的雏形。

就像潜艇一样,机器人也不能总依赖,gps,尤其是应用在室内场景下,的扫地机器人——gps在室外都是,几米的精度,依赖gps无法让扫地机器人,既能安全躲避茶几腿,又能打扫沙发底。依托SLAM技术,它们可以自行观察,和绘制周围环境,通过传感器数据校准,来构建导航地图,进而了解自己身处何方,应该去哪里扫地,或者回角落充电。我们可以总结一下slam,简单的技术思路: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,通过传感器获取,周边环境信息,快速实时构建出环境地图,同时解算自身位置,在此基础上完成路径,规划等后续任务。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?但其实slam是一个,复杂的多阶段任务,包括通过传感器采集实际环境,中的各类型原始数据(激光扫描数据、视觉信息数据等),通过视觉里程计计算不同时刻,间移动目标相对位置估算(包括特征匹配、直接配准等),经由后端模块优化视觉里程计带来,的累积误差(传统滤波算法、图优化算法等),最终经由建图,模块生成地图(当然通常还需要配有回环,检测用于消除空间累积误差等),从而实现建图与,定位的目的。

(我们再把小蚂蚁请出来 演示一下slam,的基本思想)
(一个视觉slam,运行实例)

3、SLAM的今天与未来

近年来,随着智能技术与硬件,算力的极大发展,slam技术正处于,极快的发展时期。它赋予机器人和其他智能体前所未有,的行动能力,已成为人工智能实现的“双腿”,随着智能机器人、自动驾驶、AR/vr等应用,走进了千家万户。按所使用的传感器的不同,我们可以把slam分为,两大类,一类是使用激光雷达的,激光slam,一类是使用视觉摄像,头的视觉slam。其中,激光雷达测量更快更准,信息更丰富,测距比较准确,误差模型简单,在强光直射以外的,环境中运行稳定,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和导航,也更为直观,目前被广泛应用于,自动驾驶领域,落地产品更为成熟丰富。但是激光雷达价格昂贵,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;

视觉slam的优点是利用所观察到环境中,丰富纹理信息来进行处理,可以区分激光雷达无法分辨,的物体(例如两块同样大小但内容,不同的广告牌)。这带来了重定位、场景分类上无可比拟,的巨大优势。同时,视觉信息可以较为容易的被用来跟踪和预测,场景中的动态目标,如行人、车辆等,这对于在复杂动态场景中的,应用是至关重要的。因此,目前slam应用也,在往多源融合、广泛感知等方向逐渐发展。

相信在未来的某天,我们身边的机器人、乘坐的汽车、使用的ar设备都,无需再困惑于“终极哲学之问”,都拥有一颗真正,的智慧大脑,实现真正的自主行动,帮助我们人类,走进更为便捷、智能的未来时代。

来源: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

温馨提示:近期,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。每个用户可以设置 常读订阅号,这些订阅号将以,大卡片的形式展示。因此,如果不想错过“中科院之声”的文章,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:进入“中科院之声”公众号 → 点击右上角的 ··· 菜单 → 选择「设为星标」

0 个评论

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