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观察】高维空间里的数字深圳

在走向更高维空间,的过程中,数字深圳将点滴优化最终,汇成为更高效的新城市、新动能、新经济。...

申耀的科技观察

读懂科技,赢取未来!

十几年前,深度学习之父杰弗里·辛顿在思考深度,学习算法时,统计学家告诉他:在三维空间里,算法很可能不会有效,只能找到局部最优而找不到,全局最优,这意味着算法没有泛化,能力,此路不通。

但今天我们都知道了结果,深度学习已经成为打开人工智能,的最好钥匙。事实上,在深度学习的高维空间里,总能找到一条通往全局最优,的路径。或者说,要想得到更优的效率,就先要将自身的思维或者掌握,的信息高维化。

这其实正是今天,数字城市的底层逻辑。局部信息化,上云甚至引入,人工智能的算法,都只能在局部最优上“打转”。要想得到更大的收益,引入更多的参与者,提供更广的视角,更丰富的数据,和场景才是出路。

数字深圳就是这个底层逻辑,鲜活的案例。

地铁里的大小事
地铁有监控不是新闻。但是每列地铁运营列车,运行1小时,大概产生25GB的数据,这些原始数据如果不能,及时上传,如果缺乏自动标记手段。那最多就是成为,各种悲喜剧的回放。

通过视频找遗失物,不存在的。想象在海量数据中一帧,一帧去找线索,多数失主都会崩溃。

遗失物找不着这还无所谓,但是如果治安事件呢,或者灾害天气应急呢?所以只有视频,录制远远不行。还需要实时回传,需要及时标记。紧急情况,靠人工停车、清客下线,停运,交通局部梗阻……每个城市都会遇到这种,不靠谱的时候。

在华为的帮助,深圳地铁提供了另一个,选择:

地铁机场快线11号线,华为搭建了5g超宽带车,地无线通信。在华为AirFlash 5g车地转储解决方案,保障下,全车8节车厢40个高清摄像头,的25gb数据,仅需150秒便可自动,传输。再通过ai图像,识别等技术,利用乘客上下车的时间,便可快速确认遗失物位置、接触者人身份及轨迹,全程无需人工干预……

当然,这只是一个温柔场景,同样的数据引入到公安、安全或者某大学,的研究课题,可以演化出更绚丽的故事。

在这里,时延是一个关键维度。时效决定了整个系统是,树懒还是猎豹。时效更决定了整套系统是一个,沉默的记录者,还是一个及时的守护者。

因为有了数据的及时,上传和处理,应急反应的时间可以压缩到,乘客进出站。在争分夺秒的应急处理中,这意味着参与者全部重新,考虑方案。也意味着很多意外、灾难从源头被消灭。善战者无赫赫之功,说的就是这个场景。

亡羊补牢还是防微杜渐
但是,在某些场景下,数据回传几乎没有经济性,可言,比如输电网络的巡线。

然而电力对现代城市而言,重要性可能仅仅略逊色于空气,(于空气)和水。美国有个开脑洞的电视剧《灭世》,讲述的就是大停电后,政府停摆,秩序崩溃的故事。

所以对城市而言,电力保障永远是排在最要紧,事项清单里。对电力系统,不能靠亡羊补牢,来解决问题。对电力传输而言,亡羊就意味着事故。在这里必须要防微杜渐。

安全巡线,就是保证漫长输电线路的,安全可靠,对深圳而言就是电力保障,的重点。据了解,深圳目前在运110kv及,以上架空线路共计511回3900余公里,独立杆塔7700余基。最近十年线路长度增长了,接近1倍, “一车两人三水壶”的传统粗放型线路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,新时代的新要求。

深圳供电局从2013年开始创新试点应用,视频在线监测系统,虽然一定程度上,提升了工作效率,但普遍缺乏智能识别功能,需要将视频和图片回传,后台之后用人工进行分析。

但是,采集图像回传,消耗大量流量,设备无法长期开启,视频图像需要降低清晰度;塔杆供电依赖太阳能,设备运行功耗高,长期阴雨天气导致供电,不足,设备掉线率高……特殊的使用场景,让依靠数据回传的,方案走到了死胡同。

提高可靠性的关键在于,边缘计算,提高数据及时处理的能力,降低回传数据量。

深圳供电局与华为携手,在边缘侧部署输电,视频监控终端,集成Atlas 200 AI加速模块,在全市的输电杆塔和无人机的,在线监测摄像头里部署昇腾人工智能处理器,运行ai推理算法进行,就地图像视频分析,输电线路5大典型隐患,场景、7大本体缺陷,识别在边缘完成,及时上传告警。

同时,主站部署训练和推理系统,持续优化算法模型,结合管理软件实现模型远程,下发部署,快速升级系统功能。完整的数据闭环形成,整个系统拥有了自我,进化能力。

现在,通过“以系统智能分析为主、人工判断为辅”的崭新模式,原来需要20天才能完成的,现场巡视工作,输电监控指挥中心现在仅需2小时,就可完成,巡检效率足足提高了,80倍。

将感知能力向边缘部署,电力传输故障可以更,及时的被定位,而随着数据的积累,和模型的进化,早期故障的诊断成为可能。

羊,不用丢了才发现圈破了。

类似的例子还很多,比如深圳交警,利用人工智能摄像机,同时抓拍4车道车辆、200张人脸,深圳交管局联合华为,设计了100多种基于,交通场景的人工智能算法,实时优化交通信号灯的控制,策略。目前深圳2000,多个红绿灯路口,都借助大数据和,自身的优势算法,对路口的流量进行管理、优化。统计数据显示,全市整体路口平均,车速提升了25%。

发现无限可能的第N维
在第九届全球智慧城市博览会(SCEWC)上,深圳龙岗以全球首个,基于智慧大脑的智慧城市,获得中国区“数字政府创新奖”大奖。

龙岗区大数据平台累计,接入结构化业务数据2534项,数据总量超过37亿条,容量达2.7TB,形成了坚实有力,的政府数据“底座”。

城市运行中心ioc是,城市的智慧大脑,具有4大中心的功能,即数据中心、运行中心、监测中心、分拨中心和指挥中心。

龙岗的智慧样本,可以说是华为“1+1+N”(即1个数字平台+1个智慧大脑+N个应用)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整体架构,的集大成者。

有了数字平台和智慧大脑,无数个N还会继续加入。

比如,罗湖幼儿园食堂跟政府的“明厨亮灶”平台视频对接,幼儿园的食品安全问题,得到解决。

幼儿园周边高清摄像头与公安部门联网,进行身份信息比对,对于识别出的,可疑人员及时告警,实现报警联动,园区出入安全得到保障。

与智能化的安保方案对接,可疑人员越界翻墙入侵并,告警联动,自动识别校园周边,主干道车辆违停、小摊小贩占道经营等。提升了园区安保管理效率,也减轻了安保人员的负担。

与城管系统对接,市民通过微信公众号,随手拍,参与城市管理,成为发现城市管理问题的“耳朵和眼睛”。2018年以来,市民上报的城管问题,案件立案4万多宗。

与环卫系统对接,为全区9500多名环卫工人配备,智能手环、750多辆环卫车,安装gps终端,实现清扫保洁,作业精细化监管。

在深圳高交会上,华为公司董事,企业BG总裁阎力大透露,华为首先建设了新信息,(新信息)基础设施,深圳城市智能运营中心(IOC),打通了42个委办局的,业务系统,100多类数据,28万多路视频,构建了深圳市“1+12+N”一体化指挥体系。

深圳IOC是一个能看、能用、能思考的智慧城市中枢,是城市运行监测中心、领导决策支持中心、城市指挥调度中心和事件分,拨处置中心。

更重要的是,这套系统支持深圳市构建了,公共服务领先,产业发展争优的营商环境,助力了深圳市,的高质量发展。

客观的说,深圳有大笔投资可以,用在公共事业管理上。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此,数字深圳的推广,价值会大大降低。

高维空间里的数字深圳
数字城市要走向正向循环,必须找到数字的经济路径。这才是最重要的维度,如果只是花钱而不能造血,以当下的经济形势,基本上可以说困难重重。

在深圳机场和深圳地铁,建设的案例里,我们依稀看到了数字城市的,经济道路。

2013年深圳机场新航站楼t3,开始运营,设计容量为4500万人次/年,但随着航空旅,客量快速增长,2018年旅客量已经达到,5000万,远超设计容量。

增效就是增收,这对深圳机场是很现实,的问题。

通过基于华为沃土数字平台,的多个智能资源分配系统,深圳机场提升了关键资源,的利用率,机位利用率提升7个,百分点,机位廊桥周转率从10.24架次/天提升到11架次/天,每年有近400万人次的,旅客不用再乘坐摆渡车。

同时,华为沃土数字平台,通过对业务流数据(OT)和it系统数据,的高度融合,实现了航班全流程的可知、可视、可控,有效地将机位安排,间隔从30分钟降到20分钟。

对于机场这样的综合体,单纯靠一腔热血,996式加班加点来增效,基本已经走到尽头。在保证安全前提下提高,资源利用率,需要全流程全方位,的精算和协调。

深圳地铁建设是另一个,例子。目前,深圳共有16条线路、284公里线路同步在建。这么多同时开建的路线,建设任务繁重,既要“建得快”“建得多”“建得密”,又要保障施工安全和运营。

靠人工巡检显然难以满足。

依靠智慧工地,视频分析系统,帮助地铁在建的工程项目,借助机器视觉、AI智能分析、5g技术和物,联网实现远程监控、风险预警,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,便于工地现场科学化,和智能化管理。

当工人未佩戴安全帽、物料违规摆放、无关人员进入工地等违规,情况发生,系统会自动及时响应,进行处理,降低人力、提高工作效率、减小事故发生概率。这些,都让工地变得更加安全,在保障安全的目标下“跑步”前进。

同电力系统巡检一样,研发的压力也并没有,全部压在华为身上,地铁智慧工地视频分析系统就是,由深圳地铁和华为联合创新实验室研发。行业主体提供领域知识,寻找最有,经济效益的突破口,华为提供通用技术的支撑,产品化进而产业化。

我们通常把数字经济分为,两个部分,一是ICT的核心部分。这也是数字经济,数字产业的基础部分,也是华为智慧城市所,建设的1个数字平台,1个智慧大脑。

第二个部分,即所谓溢出部分,也叫融合部分。体现在产业趋势上即“数字产业化”与“产业数字化”,后者简言之,就是千行百业以及整个社会,的数字化转型。这对应的就是华为联合众多合作伙伴给,产业赋能的“N”。

增效增收,必然吸引更多的企业主体,参与到数字城市建设中来。更多主体的参与,更加丰富的应用,数字经济由此螺旋上升。

阎力大透露,根据华为和牛津经济,研究院联合做的研究,数字经济的增速是,全球gdp增速的2.5倍,而对于数字化技术的长期投资,回报是非数字技术投资的6.7倍。

在高交会上,阎力大也说:“我理解,深圳作为‘先行示范区’有两层意思,先行意味着在众多领域鼓励,探索创新、走在前列;示范意味着沉淀经验,能给其他区域借鉴复制。”

从这个角度来看,数字深圳,就是华为在数字经济领域的,探索和创新。截至目前,华为已助力深圳1800多家企业实现,了数字化转型。

同时,华为还通过帮助城市逐步构建,五大新基础设施——云、物联网、数据湖、人工智能、视频云,带动实体经济、使能全产业生态向数字化、智能化演进,这个路径可以归结为:沉淀经验,输出解决方案,培育产业,新动能由此产生。

一个摄像头,抓拍就是记录交通违章;增加多车道的车牌识别,就是交通流量监控;多摄像头联动,就可以完成交通规划;用在机场调度,地铁施工现场,就是增效降费的生产工具;增加更多监控领域,就可以实现城市应急管理……用在城管、公安、卫生、医疗、教育,就是智慧城市。

海量的连接,实时的交互,“人、物、活动、环境”等主客体的高效协同,通过新技术改造和提升,各行各业,深圳让数据成为了,驱动产业创新的核心要素。未来更多的传感器,更丰富的数据维度,更多的应用场景,就能让数字经济就由此“生根发芽”,同时优化随维度的,增加从局部走向全局,从城市管理走向经济生活,的方方面面,最终推动传统业态加快,升级迭代,新生业态实现快速崛起。

可以说,在走向更高维空间,的过程中,数字深圳将点滴优化最终,汇成为更高效的新城市、新动能、新经济。

全文总结,优化城市管理职能,提高行政效率固然重要,但是找到新的,经济增长点更加迫切,而由华为承建的,数字深圳舞台已经搭好,一幕幕数字经济的好戏也,正在陆续上演,这是一个身处高维空间里,的数字深圳,也是深圳先行先试示范区全新的价值,和意义所在。

申耀的科技观察,由科技与汽车跨界媒体,人申斯基(微信号:shenyao)创办,16年媒体工作经验,拥有中美两地16,万公里自驾经验,专注产业互联网、企业数字化、渠道生态以及汽车科技,内容的观察和思考。

0 个评论

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